工商社论》加工出口区更名“科技产业园区”之后呢? - 财经要闻 - 工商时报
2022-11-25 06:42
为台湾经济发展曾经贡献良多的各地加工出口区,于3月28日就地更名升级,成为“科技产业园区”,并在楠梓园区举办联合揭牌典礼。近日面对缺水缺电窘境,政府决策当局就此必须思考以下三个结构性问题:第一,每年1亿元协助厂商跨领域发展的资源挹注过少。第二,台中/高雄/屏东的十个产业园区,高雄独占六个,现有卫星与量产的绿叶角色之现况,很难再敦促要求业者进行“技术提升”或“产业研发”的华丽转身。第三,政策主导产业发展,行之有年,政府必须做好的是营造友善的经营环境,而不仅是揭示“智慧升级”、“人才培育”与“数码商机媒合”的政策方向而已。
加工出口区从1966年设立以来,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,诚可谓功不可没。55年前,在高雄港成立的高雄加工出口区,当时的政策目标是“拓展对外贸易、吸引工业投资、引进最新技术、增加就业机会”。加工出口区设置管理条例历经多次的修正增删,2010年现行的条文,开宗明义要“促进投资及国际贸易”。而更重要的是,自我定位期许的改变,来自于今年2月的科技产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,则除了揭示“促进投资、发展经贸”之外,还加进“提升创新能量”,以因应蔡英文总统第一个任期,2016年推动的“五+二”产业创新计划。此次的更名,是基于该设置管理条例所规定“本条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”,农历年前后,从完成修法到正式挂牌,前后不到两个月,足以显示经济部的急迫感。
十个加工出口区去年有4,000亿的总产值、530公顷的土地面积。依据加工出口区统计月报,截至去年底共核准成立765家厂商,投资金额共225亿美元,受雇员工将近8.4万。其中,除了屏汤加工出口区是水处理设备和马达相关的产业之外,台中(三个)和高雄(六个)的出口区,各有一个软件园区著重于信息软件和数码内容的产业,而分别还有以光学、面板,以及光电、半导体、物流的厂商进驻。从2008年到2016年著重研发、设计、制造、行销、品牌、运筹,以及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群聚发展,2016年起,逐渐演进到强调创新驱动,以及系统集成产品的智慧营运。
如今改挂牌、拚转型的科技产业园区,名称的更改是政府赋予更高的自我期许,但却未必因而能够华丽转身,重现历史的辉煌。针对更名后的所谓科技产业园区,经济部预定每年投入1亿,协助厂商的跨领域发展,并以去年的4,000亿为基准,设定每年增长5%的目标。问题在于,期许园区现有业者朝向“智慧升级”、“人才培育”、以及“数码商机媒合”,政府机关并没有明确的配套,也缺少足够的诱因。
特别是主导园区的发展方向,在“数码”、“智慧”、“云端”、“内容”的超现实想像之下,寄望园区能够朝向智慧加值与营运的方向发展,显示出一个重要的政策误區。因为,在“提升创新能量”的前提下,如果没有汇聚更多的资源,提供在水电、土地、税赋以外的配套措施,就无法有效引导现有隐然成形的产业聚落,鼓励业者响应政府的政策。
以拥有六个(加工出口)科技产业园区的高雄为例,有一个是软件园区,有一个是(台糖)物流园区,另外四个则是以半导体产业链的封装测试厂商(日月光)为主。为了配合今年台积电南科三奈米厂投产,四个位于高雄的科技产业园区,在现有的基础上,经济部的加工出口区管理处当能够在发挥产业链结效益上,扮演更积极的角色。
换言之,政府在“科技产业园区”就地改名挂牌之余,还必须订定更明确的政策目标。预定每年投入1亿,协助厂商进行跨领域发展的措施,姑且不论十个园区、每年1亿的经济诱因,对于业者实在没有吸引力。如果政策目标只是智慧升级和数码商机的媒合,则政府更应该做的就是:针对智慧升级的园区厂商,提出具体的鼓励奖助措施;并且基于行政院规划、长期积极推动的“数码国家─创新经济发展方案(2017-2025)”,透过数码化的国家基础建设,为科技产业园区开拓更高端的商机。至于每年投入1亿元,就希望园区产值每年能够有5%的成长率,而且还要“智慧升级”、“人才培育”,其目标的订定,实在陈义过高,失之于乐观。与其如此,还不如主动听取意见,盘点厂商需求,营造更优质的营运环境,这才是加工出口区更名挂牌之后,任重道远的“科技产业园区”可长可久之道!
本文由:kok下载官网app体育ios 提供
下一篇:没有了